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亚健康症状 > 症状特征 > 科研人中14抑郁,12焦虑中科院内部大

科研人中14抑郁,12焦虑中科院内部大

发布时间:2021-9-27 14:57:29   点击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科研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近期,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其中,分报告《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中国科学院各科研院所及其隶属机关和企业的超过1万名科技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1/4的调查对象有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6.4%的人属于高度抑郁风险群体,17.6%的人有抑郁倾向。此外,超过1/2的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表现,其中42.2%的人有轻度焦虑表现,8.8%的人有中度焦虑问题,4.5%的人有重度焦虑问题。此次调查还显示,科技工作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和自我评价偏低。人的焦虑情绪来自于对未知的恐惧,抑郁则来自于自我否定。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差距越大,人就会越抑郁。”对比年和年的调查数据,情绪问题(抑郁和焦虑)不论是在平均水平上还是在高风险人群比例上均呈现一定的随年份上升的趋势。近两次的调查中,科技工作者的轻、中、重度焦虑问题比例也均在上升。除工作外,收入和住房等生活硬件条件对于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比较大。同时,身体健康状况也与心理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调查报告》显示,影响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因素依次是工作、生活、个人和心理健康服务等几方面。

第一方面是日常的工作时间,科技工作者日常工作时间都普遍高出正常水平。而这一现象在硕博研究生群体中也有体现。

据一项调查显示,研究生每周平均工作时长为61.95小时,从分布比例上看,约70.0%的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8小时或以上,36.5%的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10小时或以上。表明研究生的工作任务较重,可能带来工作-生活不平衡的风险。

而过长的工作时间对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工作时间越长,抑郁、焦虑的得分越高。当日常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时,抑郁平均分超过10分,即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因此日常工作时长控制在10小时以内可能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事实上,科研人员陷入的长时间身心俱疲状态,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国际疾病分类》,并被命名为工作倦怠。其主要症状包括:感觉精力耗竭或疲惫;心理上与自身工作的距离感加深,对自身工作感到消极或厌倦;工作效率下降。

这种工作倦怠带来的压力是无形的。但往往就是这种无形和无助感,压垮了科研人员。

科研人该如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那么,年以中国科学院为样本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科研人员的整体情况?对于提升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哪些建议?记者对报告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郭菲进行了专访。记者:年调查以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科研人员为样本,结果能否代表科研人员整体健康水平呢?郭菲:我们在年、年与中国科协合作,依托科协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调查站点及有关单位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比较全面广泛地涵盖了全国各行业、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

年的调查是在原有调查上的一次深入。我们选择了中国科学院这个样本,从地域上看,它覆盖全国,因为中科院有12个分院、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学,遍布全国各地;从学科上看,它也包含了广泛的学科分布。当然,它不能代表全国科技工作者,但我们认为它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国家级科研机构的科技工作者,与之前调查结果相比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记者:从年到年,两次对科技工作者心理状况进行全面普查,这次又选择中国科学院作为样本进行调查。为什么我们对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给予了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xfproducts.com/yjktz/6558.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