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的“亚健康”:
职业定向、身体风险与选择性调适
文/刘晨,高新教师
事实上,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象已经不止一次被媒体和大众提起,且每次有此类消息都会引起一段时间和一定程度上的网友共鸣,而声响“最大”的就是:当我们得知一些青年优秀教师(比如于娟等)被天妒英才之时,倍感可惜。
于娟:《此生未完成》,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版
但更加无奈的是,我们一边感慨生命之不易,一边又要继续遵守“制度性的要求”,伏案工作,不得消停,因为“我们是知识劳工”。为何如此?在学科排名与高校排名等各种量化考核的氛围下,不扮演这样的角色又能怎么办?
即便如此的残酷,但,我们也看到了,至今依然还有源源不断的人想进高校,哪怕是硕士毕业后到学校做行政岗都可以,这是为何?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还是兴趣所致和驱动?或是“没有更好的选择?”等等。
在我看来,大学就好比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而里面的人因“压榨式的考核形式”而气喘吁吁,但很多人未必想出来。他们为了避免身体亚健康,避免苛重的考核压力时,就会换个轻松点的环境待下去,或是佛系一些的面对人生。这就是学界所说的“策略主义”()。
如今,进入高校的门槛越来越高,比如要求留学的博士,或者本科限于/,不明说,但暗着做,因为说出去就违背了某些规则。但,事实上,高校为了发展,有时候也无可奈何。因这直接关系到任免机制中的“政绩”问题,尤其是一把手和主要的领导干部。如他们是公司的老板,老师是公司的员工,最终就是不断的压榨员工换取老板的升迁,后者吃肉,而前者喝汤。但,汤就一定比肉更能补身子?未必,汤喝多了容易饿的快。所以,身体也就不如从前。
一
职业定向:继续留在本行内接着干
年左右,一位港大(香港大学)的博士后曾这样给我说过:“你越是往上走,越是选择的空间小。”当初我并不清楚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当我自己身处高校之后,才觉得这句话的确是真理,尤其是对于文科来说。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读博士的人来说,基本上都会选择科研这个路,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不同,例如,在CUHK,我遇到过一位学工科的博士生,他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今后进大公司,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