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仔癀的“治末病”作用中医药作为我们的“国粹”,已有几千年历史,至今仍在不断发扬光大,并广为全世界青睐。调查显示,在中国有1/3的人偏爱中医药。中医药企业进军大健康产业将是回归本能之一,把被动的“已病才就医”模式,转变为国家提出的未病先预防”和“治未病”的模式.将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与中医治未病列人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自此,“治未病、早预防”和“健康中国”的理念深人人心。“治未病”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周易》,“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这蕴含着未雨绸缪的预防学思想。“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刺热》称:“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目前“治未病”,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时,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大量文献记载,肝对人体极其重要,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诸多因素皆和肝有密切关系,中医“治未病”可以从肝论治。一、肝的生理功能肝的主要功能是主疏泄、藏血调血、全身调节,与亚健康有重要关系。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发泄全身气、血、津液等,促使其畅达、宣泄的作用。藏血调血是指肝具有储存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以维持机体脏腑活动需要和肝正常疏泄的功能。肝通过对气机的疏泄和调节进而影响情志的变化,推动津血的运行,对脏腑、气血津液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保证肝脏本身功能和其他脏腑功能协调有序的重要条件,是维持机体健康状态极为重要的一环,在亚健康状态中起着主导性的调节作用。二、肝与亚健康肝失疏泄及藏血调血失司常出现亚健康状态的诸多症状:1肝气郁滞,出现情志抑郁或焦虑,喜叹息,胸胁、两乳、少腹部位胀满甚或疼痛。2肝郁化火、肝火犯肺、出现胸胁胀痛,咳嗽;肝气上逆,易怒烦躁,头目眩晕。3肝气横逆、肝胃不和,胆汁不循常道,出现脘腹憋闷,口苦,食欲不振,呕逆,便秘或泄泻,甚或黄疸。4肝气下泄,肾气不固,遗精滑泄。5肝2血不足,筋失所养则疲劳;外不能应抗邪之需极易外感,内不能灌注形体、九窍、经络、诸脏,使其失于滋养,则见视物昏花,爪甲枯脆,肌肤麻木,健忘失眠多梦。6肝阴不足,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阴不制阳出现眩晕。肝失疏泄及藏血功能失司,临床表现与亚健康有密切关系,有以下特点:1肝与情志密切相关:五脏之中肝与情志的变化调节关系最为密切。情志致病,造成气机紊乱,继发痰饮瘀血、化火伤阴。肝主藏血司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失疏泄,则肝气易郁,诸郁随之。同时许多症状的变化与情志密切相关。2肝与疲劳关系密切;肝主筋,为“罢极之本”,筋主运动,筋为机体疲劳的根本,若肝气不舒,肝之阴血受损或不足,则不能濡养筋膜,引起疲劳。3肝阴血易亏:多因久病失养而致。4易见肝经病变;主要为经脉循行部位及肝胆、脾胃等脏腑的病证。5肝之为病易扰他脏,疏准失常,易致他脏失司。气血失和,诸病遂生,故百病之起,常责之肝,唯肝一病,即延他脏。三、调肝与“治未病”中医肝病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许多内伤杂病和疑难重症均与肝关系密切。现代医学认为,肝脏是一个代谢的器官,体内多种物质如糖类、脂类、蛋白质等的代谢均是在肝脏内完成的。此外,肝脏还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及储血库。西医肝病的范围主要包括各种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等。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流行区,慢性HBV携带者约有1.2.亿人。传染性肝病对人类危害极大,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难以预测的损失,我国卫生部门正在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尽快让中国摘掉“肝病大国”的“帽子”。而若想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我们就必须要重视肝对于人体的重要影响,积极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存环境的恶化、不良生活方式等均可对人类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情志因素影响于肝,则肝失疏泄,郁火内生,可以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不良的饮食结构、偏嗜烟酒可以导致脾胃积湿生热、热郁化火灼伤肝之阴液,影响肝胆的疏泄功能。现在人们普遍
中药ldquo治未病rdquo与
发布时间:2021-8-3 15:35:15 点击数: 次